成果名称:“需求牵引、红烛铸魂、多链贯通、跨域协同”——教育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完 成 人:李秉忠 陈志钢 王耀明 陈新兵 郑海荣 任平 李冬飞 陈钿 闫喜龙 杨璐
检验时间:2014年12月至2025年4月
完成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1)成果简介
面向国家对基础教育领域急需一大批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专业化教育家型教师迫切需求,特别是要培养有教育思想深度、有实践创新能力和有教育领导力的研究生层次卓越教育工作者,陕西师范大学主动思考并积极行动,逐步探索并形成了“需求牵引、红烛铸魂、多链贯通、跨域协同”的教育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需求牵引”,即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教育思想深度、有实践创新能力和有教育领导力的研究生层次卓越教师。“红烛铸魂”,即学校将特有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与“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合,厚植教育情怀。“多链贯通”,即构建起“行业链—专业链—课程链—能力链”四链互联共通、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体系。“跨域协同”,即突破资源要素集聚与配置的时间、空间限制,形成学校场域与实践场域,国内场域与国际场域,现实场域与虚拟场域的跨域作用形态,实现合力共育。
(2)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第一,解决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高水平师资需求与学校供给不足之间的不匹配问题。面对到2035年国家要实现“培养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的战略目标,中西部地区的高水平师资供给依然呈现结构性短缺现象。
第二,解决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目标定位与学校培养过程中学生教育报国情怀信念培育不足的不匹配问题。部分教育博士或硕士立志终身从教的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无法满足培养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的需要。
第三,解决基础教育行业高水平师资新要求与学校人才精准培养的不匹配问题。高校在教育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基础教育行业的需求精准匹配程度还不高,产教融合理念贯彻还不够彻底,存在错配情况。
第四,解决学校、基地、区域等不同场域之间相互协作育人合力不足的问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学校教学、基地实践、区域发展、国际视野等方面交叉协作机制不畅通。同时资源也较为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针对供需不相匹配,坚持“需求牵引”,通过“主动承担国家计划”和“学校自主设置培养计划”同向发力,满足人才供给。围绕有教育思想深度、有实践创新能力、有教育领导力的培养目标,积极主动承担并开展“公师教育硕士”“国优计划”“西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计划”“陕西教师发展专项计划”“‘边境国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等人才培养工作。
(2)针对精神不相匹配,坚持“红烛铸魂”,构建“党建筑基擦亮政治底色、价值引领强化担当本色、多元实践彰显教育特色”三色育人体系,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学校特有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与“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合,构建起“党建筑基+价值引领+多元实践”三位一体的三色育人体系,不断擦亮研究生的政治底色、彰显教育特色、强化担当成色。
(3)针对素养不相匹配,坚持“多链贯通”,打造“行业链—专业链—课程链—能力链”互联共同、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体,提高核心素养。一是通过“需求牵引,靶向定位”打通基础教育行业链。二是通过“资源整合,集群发展”打通专业链。三是通过“三优标准,递进贯通”打通课程链。四是通过“素养为本,实践赋能”打通能力链。
(4)针对资源不相匹配,坚持“跨域协同”,突破资源要素集聚与配置的时间、空间限制,形成学校空间、实践空间、国际空间、虚拟空间的作用形态,实现合力共育。一是校地协同,构建起“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学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二是校际协同,发挥各类教育联盟等平台作用,汇聚产教资源,拓宽育人途径;三是国际协同,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四是虚实协同,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打造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新形态。
3.创新点
(1)教育思路创新:构建“三色三有”教育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范式。以“政治底色、担当本色、教育特色”为育人主线,通过党建筑魂、价值引领、实践淬炼三大路径,着力培养兼具教育思想深度、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领导力的研究生层次教育家型教师。
(2)培养路径创新:提出了基于产教融合内涵的“四链融合”路径。在实践中形成并构建起“基础教育行业链—专业链—课程链—能力链”四链互联共同、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路径和体系,形成“需求-培养-输出-反馈”教育生态闭环,提高学生核心能力。
(3)协同机制创新:构建“四维一体”教育空间协同体系。通过学校空间、实践空间、国际空间、虚拟空间的有机融合,形成“四维联动”育人新格局:以校地协同夯实实践根基,校际协同促进优势互补,国际协同拓宽全球视野,虚实协同强化数字赋能。
4.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层次卓越教师。博士层面,招生规模自2009年获批教育博士点以来从5人增至2024年244人,增长近50倍居全国首位。硕士层面,2009年以来教育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累计培养16509人。
(2)涌现出一大群基础教育领域领军人才。毕业生80%以上扎根在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行业,60%以上已成长为中坚力量,并先后涌现出了一批领军人才,其中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特级教师等各类称号的占比33%;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占比82%;获国家级、省级各类教学奖项的占比55%。
(3)产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标志性成果。目前学校1部教材获全国教材建设奖;1门课程入选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课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5篇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库;2项成果获得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
(4)引起了一连串中西部地区教育行业广泛关注。与西安交大、西工大签订“国优计划”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共同探索研究生共育模式。青海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大学、宁夏师范大学等10余所师范类高校借鉴我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制度。成果模式及改革成效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和教育部网站、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